
莫吉廖夫州美术馆
本报讯白俄罗斯当地时间4月25日,中国国家画院“中国风格”代表团在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进行了一系列学术访问和交流活动。作为白俄罗斯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中心,莫吉廖夫州在许多方面均展现出了对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通过对莫吉廖夫州的访问,代表团发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白俄罗斯与中国不谋而合。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两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国家之间的艺术交流显得尤为可贵。为了让更多的白俄罗斯民众和艺术家能够看到具有中国风格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在明斯克中国文化中心展出的同时,“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水墨人物艺术展”于当日在莫吉廖夫州美术馆再次开幕。此次,这批代表着中国水墨艺术高度的人物画作品分陈两地,无形中扩大了展览在当地的社会影响,也令中白两国艺术家有了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

开幕式现场
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文化处一秘张宏伟在开幕式上代表崔启明大使对展览成功开幕表示祝贺。他说,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与莫吉廖夫州美术馆的首次合作,期待今后两个机构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为中白艺术交流添砖加瓦。

在莫吉廖夫州美术馆馆长亚历山大·哈赫拉科夫看来,中国现当代艺术充满活力,这些代表中国水墨艺术水准的作品首次来到莫吉廖夫州美术馆,将是两国艺术交流史上的里程碑。此次展览具有极高的学术性,代表了中国当代水墨最前沿、最具探索性的新样式。希望双方通过此次合作,进一步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开启艺术与学术上的广泛交流。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当代的水墨艺术家正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传承着中国的文化与艺术,通过具有时代特色的笔墨展现出写意精神。来到莫吉廖夫州的时间不长,但我感受到了这个城市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活力。希望通过展览可以加强两国的交流,在文化的碰撞中加深对于彼此的理解,以学术的态度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于文江说道。他认为,西方现代艺术思想的涌入与中国传统思想产生着激烈的碰撞,出现了因片面地追求所谓当代艺术而把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的倾向。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相融合,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相结合,保留本土艺术的本质和审美特征,以开阔的眼界和创作精神积极地汲取全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让文化艺术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莫吉廖夫州美术馆为了保证展览获得最佳呈现效果,在展陈方面颇费心思。亚历山大·哈赫拉科夫说:“作为专业美术馆,我们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此次展览,不仅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选择了美术馆中最为合适的展厅,还由专门的研究人员认真分析作品的艺术面貌,在现场进行导览,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涵。”此场展览策展人留博夫·亚历山大罗夫娜以艺术史专家的学术眼光审视着每一件作品,她认为,中国艺术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绘画又是最为重要的。“在我看来,这些作品十分具有时代气息,许多作品令我感动。我看到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与我印象中的传统中国绘画十分不同。这些作品不再将所有的关注都集中于山水、托物寄情,而是以真诚而直接的笔墨表达着人性,展现着‘人’的伟大。”

展览吸引了不少当地艺术家与观众,伊莲娜欢喜地看完了展厅里的每一件作品,她告诉记者:“这些作品运用水与墨的艺术语言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它与西方油画非常不同,吸引着我们想要去做更多的了解。对于欧洲人来说,水墨画是我们一眼就能在展览中辨认出来的中国艺术。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古代绘画,而今天的展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开启了我们了解中国现代艺术家表现方法的新天地,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让我们了解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其他国度的民族风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文化交流。” 留德米拉十分钟爱中国的水墨作品,他认为,这些中国的水墨作品不能仅仅用“细致”或“像”来形容,每幅作品都是哲学命题,从中可以看到生活的启示,“我对中国哲学问题感兴趣,这在其他国家的作品中是无法看到的”。观众列娜则驻足在作品前凝望了许久,她在画面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状态和心情。并表示这个展览如同一把钥匙,为其打开了中国当代水墨的新世界。
作为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张立柱谈到了在中白艺术交流中获得的启示:“目前我国处在急速发展过程中,带有一种时代的急迫感,缺少慢下来、沉下来的状态。而在白俄罗斯这样一个城市景观与自然相结合的国家,从他们的社会和人民身上可以找到一种闲适感。我认为,我们在艺术创作和作品中也应该有这种状态。同时,白俄罗斯从许多社会细节之中透露出大众审美品位的不俗,值得我们学习。”



代表团参观莫吉廖夫州美术馆
开幕式后,中国国家画院“中国风格”代表团与莫吉廖夫州美术馆馆长等艺术学者进行了会谈,并参观了莫吉廖夫州美术馆。亚历山大·哈赫拉科夫谈道,莫吉廖夫州美术馆将在不久之后开辟东方艺术厅,其中来自中国的艺术作品将是最为重要的。中国国家画院外事办公室主任张楠向莫吉廖夫州美术馆转达了共建国际艺术联盟的邀请,希望中国国家画院与莫吉廖夫州美术馆可以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性艺术机构之间的联系,在研究、创作、展览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亚历山大·哈赫拉科夫对此表示赞许和期待。

开幕式部分嘉宾合影
同日,代表团成员于文江、张立柱还以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的身份,在张宏伟的陪同下,出席由白俄罗斯文化部与莫吉廖夫州执行委员会主办、莫吉廖夫州民间艺术与文化教育活动中心承办的《“作为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资源的传统文化”第六届国际论坛》,与来自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等九个国家艺术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们,就各自的传统文化艺术及其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先后发言。
于文江谈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根本。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内在活力,无论是绘画、书法、戏剧,还是建筑艺术、民间艺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国绘画中丰富的构图和笔墨手法,形成了其独特的审美情趣。文化的发展问题说到底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没有文化的传承就会断了“民族的血脉”,丢了“精神家园”;而没有文化的创新则难以“引领时代”,难以推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目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是一代代先人在不断创新中积累下的文化传承。当下,“文化丝绸之路”必将成为各国文化交流创新的新路径,将中国元素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元素相互借鉴、促进交流。

论坛现场

于文江在论坛上发言
或许,白俄罗斯对中国的艺术与文化还不甚了解,但“中国风格”在白俄罗斯的亮相势必引起当地艺术家、学者与观众对中国艺术的关注,中国国家画院“中国风格”代表团此行已经以学术的态度迈出了中白艺术交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