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群|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博物馆的力量” The Power of Museums

2022/5/12 17:47:32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自1977年以来,ICOM每年都会组织国际博物馆日,这对国际博物馆界来说是一个独特的时刻。国际博物馆日(IMD)的目标是提高人们对“博物馆是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和发展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合作与和平的重要手段”这一事实的认识。每年5月18日或这一天前后组织的庆祝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可以持续一天、一个周末或一整周。首次庆祝国际博物馆日(IMD)是在40年前,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参与了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今年约有158个国家和地区的37,000多家博物馆参加了此次活动。

Each year since 1997, ICOM has organised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which represents a unique moment for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community. The objective of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IMD) is to raise awareness about the fact that, "Museums are an important means of cultural exchange, enrichment of cul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mutual understa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 among peoples."Organised on 18 May each year or around this date, the events and activities planned to celebrat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can last a day, a weekend or an entire week. IMD was celebrated for the first time 40 years ago. All around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museums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More than 37,000 museums participated in the event in about 158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01

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论坛

近年来,当代艺术、艺术教育、艺术博物馆等领域都受到疫情的极大冲击,“前数字化”时代的展览叙述方式在如今的技术环境中必须做出改变。随着全球网络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公众的生活被社交平台、移动终端以数字图像裹挟。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拓展了艺术博物馆的场域,迫使我们探求新的艺术展览叙事方式,也为扩展艺术空间的功能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今年5月,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潘天寿纪念馆,公共教育部策划开展以“高校博物馆与元宇宙”为主题的论坛,特邀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夏商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副馆长金晓依、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副馆长张春艳,围绕“元宇宙”等热门前沿话题,探寻数字生活空间中文化建构的路径,探讨虚拟化艺术生产和展示环节中艺术家、艺术品和观众之间的全新合作关系。从而思考高校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在“元宇宙”浪潮中应当承担的职能和可能的发展样态,以及文化属性与技术和趣味性之间的平衡。

主题|高校博物馆与元宇宙

特邀嘉宾|宣学君

嘉 宾|夏商周 金晓依

论坛主持|张春艳

策划执行|刘一蓝 杨 翔 雪润枝 杨 宵

视频推文|5月中旬

02

新民艺论坛 系列 01

主题|乡村文化在地复兴——历史前驱的经验和今日道路 | 新民艺论坛

策划缘起 |乡村文化在地复兴,是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界先贤不懈探索并为之奋斗的命题。 地处东亚大陆核心的中国,数千年来自然经济所形成的农耕文化,凝聚了宗法社会、物候经济以及阴阳哲学、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化体系,并创造了古代社会辉煌伟大的文化成就。但是,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奉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文化体系,遭遇了西方以资本逐利为目的的强权扩张的冲击,曾几何时,农耕的乡村受到工业文明的巨大挑战,宗法解体,经济落后,民生凋敝。

具有几千年智慧积淀的乡村文化是否真的已经落后过时? 以蔡元培、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卢作孚、费孝通等为代表的先贤们先后做了孜孜以求的探索,他们或从生活启蒙,或从乡村教育,或从产业转型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前赴后继的探索,所产生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仍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在当代努力解决城乡矛盾,致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在乡村脱贫攻坚的工作中,我们回顾历史经验,并由此思考乡村在地文化复兴,具有全新的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从1928年成立国立艺术院算起,以艺术致力于社会美育为己任,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秉持美育救国、为艺术战的教育理念,发展建筑、手工艺术、设计和公共艺术,长期积极主动参与中国乡村和社会生活改造实践活动,并有许许多多的成功事例。

有鉴于此,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以国际博物馆日本届主题“博物馆的力量”为切入点,邀请数位专家学者、实践者、艺术评论家,一起畅谈“乡村在地文化的复兴”问题。

三大议题

一 |在地之美——中国当代乡村文化中的世界与本土

二 |民艺新生——非遗保护、活态传承与文创发展的可能性

三 |乡土之道——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价值复兴问题

现场嘉宾| 高世名 吕品田 陈永怡 连 冕

学术主持|杭间

线上嘉宾| 左 靖 卢 震 陈岸瑛 梁克刚 翟明磊(按姓氏笔画排序)

论坛策划| 刘一蓝 李计亮 雪润枝

直播时间|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13:00-16:30

线下会场|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会议室(因疫情原因会场控制在50人以内,仅限本校师生报名,将“姓名+手机号码“发送至邮箱247833143@qq.com,请留意短信通知是否入选)

线上直播|B站

https://live.bilibili.com/23037030

在艺直播|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新民艺系列02

主题|从新民艺角度谈研究传统紫砂工艺的意义

讲座内容

一|关于“新民艺”理念

二|传统工艺的技艺思考与实践感悟

三|紫砂工艺与当代生活

主 讲 人 |吴 光 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视频推文|2022年5月中旬

策划执行|雪润枝

03

展览主题讲座

展览|从呼捷玛斯到未来图景:苏俄设计历史——创造新世界

览时间|2022年3月17日—2022年7月10日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7、8、9号展厅

苏俄设计|线上设计讲堂(一)Online Lecture

主 题|苏联和俄罗斯的设计实验 1920-2020

Theme|Experiment In Soviet And Russian Design 1920-2020

主 讲 人 | 亚历山大· 拉夫伦蒂

Lecturer|Alexender Lavrentiv

对话嘉宾| 韩绪

Dialogue Guest|Han Xu

主 持 人 | 张春艳

Host|Zoe Zhang

时 间| 2022年 5月11日 16:00--17:00(北京时间)

Date|16:00--17:00(CST),11st,May,2022

网 址| Link:

Zoom-Meeting

https://us02web.zoom.us/j/89884272642?pwd=UXE1Qmswa2NhTGY2MEtCTXFnUGh2dz09

会议号| 898 8427 2642

Number:898 8427 2642

密 码| 488015

Password:488015

苏俄设计|线上设计讲堂(二)Online Lectureture

主 题|未来是我们的唯一目标

Theme|Future Is Our Only Aim

主讲人|安德烈 · 切尔尼霍夫

Lecturer|Andrey Chernikhov

对话嘉宾|李凯生

Dialogue Guest|Li Kaisheng

主持人|张春艳

Host|Zoe Zhang

时 间|2022年5月19日 16:00-17:00(北京时间)

Time|16:00--17:00(CST),19st,May,2022

网址|Link:

Zoom-Meeting

https://us02web.zoom.us/j/87287493623?pwd=SEtvZk5UVmVhLzdHL3JDOGdLT0pGQT09

会议号|872 8749 3623

Number|872 8749 3623

密 码|867565

Password|867565

04

2022乡村美育|儿童艺术工坊

“美,在山间 在田野 在溪边”

“春蚕”工坊简介 (总开展四期)

农历3月又称“蚕月”,气温和湿度正当时候,我们在榉溪•杏坛书院开始孵养“春蚕”近万只。桑叶在沙沙作响,蚕宝宝一如既往以恒古久远的方式长大,转眼间蚕宝宝就上蔟吐丝作茧,织出一片神奇世界。这是一个现代人,体会物候与自然万物关联的过程,也让远离自然的儿童欢呼雀跃。

从蚕卵孵化开始,前后为期58天左右。主要是通过 文学、诗歌、绘画、音乐、农耕文明与当代艺术等主题 ,去引导小朋友们回归自然、热爱生命,用他们天真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去感受新的艺术创造。这是一场关于农耕文明“织”系统的深度体验,从如何认真对待自然以及思考生命开始,通过艺术家讲述的关于“艺术作品语言”的表达与转换,融知识讲解与劳动为一体,让孩子们体验手工艺术创作的同时,感知大自然的艺术之美。

一蚕一世界,刹那是永恒。

第一期 | 开启艺术之门 | 自然 X 生命 X 艺术

梁绍基,1945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和生活在浙江天台。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86年至1989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Warbanov)研究软雕塑。近32年来,梁绍基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 以时和生命为核心,进行“自然系列”的创作。充满对艺术、科学、人文哲思的作品广在国内外展出。

内容简介

特别邀请著名当代艺术家|梁绍基先生担任艺术指导, 讲述他对农耕文化与文学诗歌、丝织关系以及当代艺术的创作与思考。4-5月梁先生的公共教育课程指导分为以下步骤进行:

4月:

A)小朋友们现场与线上听课,与梁先生互动交流。

B)养蚕日记,(以文字、绘画、手机拍摄影像、录制声音等方式记录养蚕体验,并与伙伴们分享一个属于"宝宝"自已心路)

5月:

C)小朋友们在家进行个体小创作,通过梁老师的PPT指导。

D)集体创作及交流。为制作准备蚕、丝线、丝绸,和在观察过程中的新媒介、新发现。

第二期 | 万物有灵 生生不息——“植桑养蚕”农耕文明背后的中医时空观

主讲人 | 卢 震,天台黄水•龙溪书院|磐安榉溪•杏坛书院主理人

1999年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曾在台州卫校和台州学院医学院任教。期间创办“小蚂蚁爱心基金会”,关注学生社团建设,并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积极推动关于《动物实验伦理学》的讨论。

居住生活在天台山寒岩洞附近的小山村,着力于天台黄水•龙溪书院和磐安榉溪•杏坛书院的恢复与重建,2022年1月1日在磐安榉溪•杏坛书院,和临海“五月文创”一起,举办主题为“一个,人的村庄”榉溪图文展。

内容简介

本期课程主讲人卢震先生,将通过介绍 农耕文明里与“植桑养蚕”相关的常见中药 ——霜桑叶、嫩桑枝、桑螵蛸、桑白皮、晚蚕砂、真桑黄、雄蚕蛾、白僵蚕、桑寄生、桑椹子等它们的采集要点、炮制方法和相关的功效,特别是它们巧妙绝伦的命名。从而感知到中医时空观中所蕴含的质朴、有趣、活泼的东方哲学智慧,和中国文字运用的措辞之美。

第三期 | 工坊活动 | 时间 | 5-6月

特邀指导老师|浙江理工大学|专家王雪琴老师,专题讲解从蚕丝到中国丝织文化的历程,丝绸之华彩,探索自然生命与丝织艺术的关系,并开展织物手工活动

05

2022艺术类书籍公益募捐

《翻开·艺术无边》& 第一期阅读分享会

本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学工部联合发起。

本项目计划通过社会募捐的形式,汇集多渠道、多种类的艺术类书籍,积极搭建一个“艺术类高校博物馆”与全国大、中、小学校的链接,构建艺术类书籍公益共享平台,为边远地区、乡村学校,民间书院,社区图书馆以及非艺术类高校、高职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全民美育教育书籍支撑体系。并号召艺术类高校师生以专业的力量,定期与合作方举办相关艺术类书籍的阅读分享会,开展创造力艺术工坊活动。

在我们艺术类院校师生,以及相关领域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对那些久置的书本早就习以为常,甚至感觉有些“冗余”。而在许多地方、许多孩子们来说,这些艺术类书籍却是“宝藏”一样的存在,尤其是在那些边远的地区和乡村学校里。或许我们可以一起组织些温暖美好的阅读分享活动,让那些闲置在书架上的书籍“旅行”起来……把它们从您的书架上捐赠到博物馆的公益书库,大家一起助力送到需要探索艺术世界的人们手中!感谢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

(本项目活动将为捐赠者提供捐赠证书,实时公开和更新捐赠信息,接受捐赠者长期监督和考核。)

募捐参考种类

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公共艺术、跨媒体艺术、陶瓷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艺术与科技、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设计学、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建筑学、环境设计、风景园林、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摄影、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文物保护与修复、艺术管理、美术学、艺术史论等合计占比90%,其他艺术绘本10%。

捐赠时间:周二至周日(2022年度长期)

捐赠地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民艺博物馆、(服务接收台)美术馆(目前因改造暂未开放)

公共教育策划与执行团队:刘一蓝 杨 翔 雪润枝 祝森生 孙 楠 潘婕妤

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志愿者:杨 宵 夏丽芷 邱榆芳 金子萱 陈若珊 林子圆 张彤彤 陈佳玲 傅雨萌 古青禾 王丝璐

 

活动回顾|艺术书籍捐赠现场

5月3日,艺术书籍捐赠与阅读分享会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展。

当日,到场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有序进行书籍捐赠活动,为远在山区的儿童们录制视频并写下自己的寄语,参与捐赠的师生和小朋友们,都获得了设计精美的捐赠证明。这是一场关于阅读与艺术的深度体验,希望通过这次捐书爱心活动,孩子们能够获得分享阅读的快乐与其他小朋友共读一本喜欢的书,述说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合计收到捐赠:艺术类书籍与儿童艺术绘本380本/册。

捐赠者爱心师生与小朋友们(排名不分先后):杭 间 夏商周 张春艳 金晓依 李计亮 杨翔 宋山山 周骊君 古青禾 潘梓昕 潘梓瑄 董煜萱 周泽宇 刘乐馨 贾熙悦 贾千慧 赵一钒 翁心 王之焕 陈雨翀 陈予墨 熊冠云 郭子澂

杭间馆长在现场捐赠书籍并寄语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副馆长 张春艳捐赠书籍

活动回顾|第一期 艺术阅读分享会:潘天寿美育教室丛书

时 间| 2022年5月3日15:00--15:4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一楼儿童工坊空间

捐赠结束后,第一期阅读分享会正式开始,本期阅读的书籍是由潘天寿纪念馆出版的教育画册。潘天寿美育教室丛书从潘天寿的艺术风骨、教育贡献、画学思想、笔墨成就、构图章法、中式写生、传承与创新等多个方面出发,将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从构图、笔墨、写生和题款印章四个方面地以动漫插画形式生动讲述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画学家的艺术成就。通过潘天寿美育教室,带孩子们进入了潘天寿的美学天地,同时也让孩子们懂得,在画中找到自己的重要性。

首先由宋栩栩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潘天寿先生。并通过对潘天寿纪念馆出版的笔墨篇以及写生篇的讲解让在场的小朋友对于国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师生互动中,几位小朋友就自己的写生经历向大家作了分享,最后宋栩栩老师也为小朋友们留下了一个思考问题:写生越像越好吗?

2022· 5·18 国际博物馆日 系列活动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潘天寿纪念馆。

总 策 划| 杭 间 陈永怡

策划与执行团队| 刘一蓝 雪润枝 杨 翔 祝森生 孙 楠 潘婕妤

活动支持| 夏商周 金晓依 张春艳 李计亮

行政协调| 王剑红 王 娜 马 颖

公教助理| 杨 宵 邱榆芳 夏丽芷 周美汀 杜晓萌

联合支持

中国美术学院学工部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 研工部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公益支持

深圳创想公益基金会

ArtNow·闹艺术美学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望境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杭州盛睿传媒有限公司

杭州专译会务有限公司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潘天寿纪念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

©️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来 源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CDM

编 辑 |胡心云 贾毓秀

审 核 |杭 间 陈永怡 丁红旗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 NEWS CENTER

CAA融媒体工作室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战略合作机构友情链接
中国作家网 中国文联 教育部 文化部
移动客户端
扫描登录手机 WAP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