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记者管黎明报道】以“回首往事,展望未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作曲家”为主题,由巴德音乐学院美中音乐研习院创办并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首届中国当代音乐节(China Now Music Festival)22日晚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举办第三场演出,从而为本届音乐节画下完美句点。此前,乐团先后在纽约上州的巴德音乐学院费舍尔表演艺术中心和纽约林肯中心举办了前两场演出。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和巴德音乐学院院长罗伯特·马丁(Robert Martin)分别在卡内基厅的演出前致辞,介绍此次音乐节的创办经过以及对中美两国音乐和文化交流的期望和祝福。
区别于此前以回顾历史为主的林肯中心音乐会,22日晚在卡内基的演出则着眼于未来,呈现了六位中国当代作曲家受约创作的新作品。这些由素有“二十一世纪中国作曲家摇篮”之称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教授们的全新委约创作在曲目题材和风格上各有特色,包括陈欣若的作品《云韶》,常平作品《奇点》,贾国平作品《北国风光》,唐建平作品《林香界》,秦文琛作品《众神之光》与郭文景作品《藏》。这些作品在该场音乐会中举行了世界首演。
当晚由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院长、中国当代音乐节艺术总监蔡金冬与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陈琳执棒巴德当代乐团(又名The Orchestra Now),共同诠释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丰富的人文性与鲜活的时代性。
作为青年作曲家的代表,陈欣若的新作为音乐会拉开序幕。依据唐朝宴享雅乐《云韶法曲》的文字资料,陈欣若用常规西洋管弦乐队的音色进行“改造”,谱曲一首《云韶》。笙管乐、弹拨乐、钟磬乐、梵呗声声交织,原本只存在古代壁画中的宫廷歌舞跨越千古浮现眼前。
作曲家郭文景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唯一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家”。本场音乐会中,他的管弦乐作品《藏》用音符描绘西藏风情的辽阔高原、雄健舞蹈与庄严寺庙,表达中华文化的厚度与张力,也为首届中国当代音乐节画上圆满句点。
在演出后的访谈期间,本次音乐节的总策划人蔡金冬教授表示,三场非常大的音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令他非常感动和欣慰,每一场都非常精彩。同时,能够在纽约这个世界的文化中心打造这样一个音乐交流的平台,非常有意义,希望未来每年都能够通过这一音乐节来向纽约和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中国作曲家的才能和他们优秀的艺术创作。此外,蔡金冬表示,如今交响乐已经不再只是以欧洲为中心,亚洲也是重要的创作基地,比如中国的当代音乐家们也都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和非常丰富的创作源泉,他们可以汲取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通过个性化的技术将这些元素融入到他们的音乐中。“如果说政治家看到的是冲突,那么从文化上来说,大家看到的则是联系,我们一方面希望通过这一音乐节向美国的听众介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将更多美国作曲家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去。”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也是此次音乐节的作曲家之一。他表示,很高兴这次音乐节取得了圆满成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样的音乐交流活动意义非常重大,体现了两国人民交流的一种趋势,那就是文化和艺术交流是阻挡不住的,只会越来越融合,越来越发展,文化的相互影响会越来越深。”
巴德音乐学院院长马丁表示,能够有机会将中国同事们的精彩音乐创作呈现在这里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他们有着杰出的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次音乐节就是让大家来一起分享和体验他们的优秀作品。“音乐和文化的交流一切都应当从学生开始,他们在一起不但学习各种中国传统乐器,也学习各种西方乐器,他们相互学习,会让我们的未来更加美好。”
在此前的林肯中心演出期间,乐团以回首往事为重点,直面中国近代三段难以抹去的历史事件:1839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37年南京大屠杀,和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音乐会以周龙及陈怡所创作的《虎门1839》开场,之后依次是叶小纲为大提琴与乐队创作的《我遥远的南京》,和苏炜作词、霍东龄作曲的大型叙事交响合唱《岁月甘泉》。演出获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评价和热烈欢迎。
此次音乐节是巴德音乐学院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共同签署《中国音乐发展计划》所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合作内容的一部分。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除计划每年十月在纽约举办中国当代音乐节,其深入发展与推广中国音乐的规划内容还包括在巴德音乐学院创立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学位,每年夏季举办巴德青少年中乐团,以及每年春季召开有关中国音乐的学术交流研讨会。